Blog/CRM/2025年中国跨境数据传输合规指南
本文将探讨中国跨境数据传输的复杂性、最新法规更新,以及为何品牌需要在中国本地化客户数据库并通过Salesforce中国构建完整CRM系统。
请注意,本博客文章中的信息不构成也无意构成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PRC)任何法律的法律建议。
尽管经过精心研究,但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和资料仅作为一般指南,帮助您了解在中国市场经营和/或与中国市场合作时的法律概况和对您业务的影响。
ITC作为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数字化转型咨询公司,帮助客户驾驭中国的数字化环境。
还需注意的是,所有相关法律法规都将在未来继续发展。因此,本文在未来可能无法完全适用或准确。
由于防火墙的存在,中国已发展出与全球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数字生态系统。此外,中国实行独特的监管框架体系,包括严格管控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的《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
这使得数据收集、利用和跨境传输变得尤为复杂,尤其对在中国运营但总部位于海外的国际企业和B2B企业而言。
不过,为减轻不必要的合规负担,中国近期通过了《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旨在优化数据传输流程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
这对在华品牌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深入解析。
跨境数据传输指通过电子、在线或物理存储介质等方式,将数据从一个国家或司法管辖区转移至另一个国家。
在中国,此类传输主要受《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监管,该法律在确保消费者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为个人信息处理提供法律框架。
根据PIPL,企业可通过以下三种合法途径跨境传输信息(含个人及敏感数据):
多数企业符合第三种方案(最可行的选择)的条件是需满足以下4项标准:
否则,品牌将需要经历冗长的政府安全评估或认证流程,才能将数据传输至全球总部。
由于PIPL适用于所有处理中国境内数据的机构(无论是否在华注册),合规是必须的。
因此,全球品牌需要谨慎处理从中国向全球总部的跨境数据传输,确保符合PIPL规定,任何违规都可能导致巨额罚款。
随着当局采取严格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全球企业正面临不断上升的风险管理和合规成本。
据《金融时报》报道,截至2024年1月3日,数据出境申请的通过率仅为25%。涉及个人信用记录、在线销售数据等各类数据的数千份申请仍在审批中,这些数据本计划传输至海外合作伙伴。
这给企业带来重大挑战,在应对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紧张的同时,其扩张计划遭遇"数据墙"的阻碍
幸运的是,新出台的法规为缓解中国跨境数据传输难题带来了转机。
2024年3月22日,中国网信办发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明确并放宽了外商投资企业(FIEs)与其海外总部间数据跨境传输的指导原则。
需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5月中旬,该规定尚未正式生效。
以下情形的跨境数据传输可豁免网信办数据安全评估、标准合同或个人隐私保护认证:
随着合规负担减轻,中国跨境数据传输流程将更高效。这对急需明确政策方向、开展业务和建设中国基础设施的所有企业都是重大利好。品牌可以在降低法律风险的同时,实现更高效的数据流通,快速生成洞察,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品牌可以在更高效的数据流下运营,从而产生洞察力,更快地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同时降低法律风险。国际企业和 B2B 企业是特别大的受益者,因为51%希望店员懂中文或了解中国文化 它们通常要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的全球业务。
这对奢侈品品牌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这些品牌的客户要求在他们经常前往的全球市场上实现个性化。 In:China Monitor》报告探讨了中国客户在国外购买奢侈品时的具体需求: 参观意大利的品牌或商店时:
- 51%希望店员懂中文或了解中国文化
- 44%渴望获得特殊体验和服务
联系我们,获取有关中国和亚太地区奢侈品发展的完整报告。
简短回答是:必须的。
为确保PIPL合规并降低数据主权相关风险,品牌必须将100%个人数据存储在中国大陆,并建立中央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对处理重要或敏感信息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商(CIIO)尤为关键。
本地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和匿名化后,可更便捷地传输至全球总部进行整合分析。
此外,在中国境内部署数据库能提升本地用户的数据访问速度和可靠性,这对需要实时数据处理或低延迟的应用至关重要。
ITC正协助多家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实现数据库本地化,并通过Salesforce中国建立集中管理各类数据流的综合CRM系统,同时确保与所有相关本地业务系统及全球CRM系统的无缝集成。
Salesforce中国允许品牌整合来自各种接触点(包括微信官方账号、WeCom客户端、小程序、线下零售、活动、公共交通域等)的数据,以建立360度的客户档案,并以更高的精度实现数据驱动的个性化互动和客户体验。
最终,这种方法使品牌能够有效地培养客户关系、推动转化、提高忠诚度并优化性能,同时保持符合当地法规。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阅读更多有关品牌为何需要在中国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以及采取这一举措的关键策略的内容。